四週衝刺,笑納CMU
Mr. F 中央大學 工學學士 89.55/100 T96 G314
Admissions: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S in ECE -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MS in ECE -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Texas A&M University 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M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獎)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顧問的話:
必須說,F同學應該對自己的戰績感到驕傲。因為他完成了我覺得難度很高的任務。我記得一開始的初談,我給的建議是假如不急著出國,那給自己多一年的時間累積經驗,服完兵役之後再來申請。再次看到F同學時已經是九月了,我以為我們要聊的是接下來12個月的準備計畫,但沒想到是下定決心要衝刺三個月!那也沒機會找實習提升背景,只能就現有的經歷來準備了。我常說每個學生最缺的資源就是時間,有時間什麼都能處理。也慶幸F同學當下有的也就是時間。
我歡迎所有願意來辦公室拼命準備資料的挑戰者,這樣我可以更即時的從旁協助,這是唯一比平常用Line溝通還要更快速的唯一辦法。由於學校的特殊學程造成修課背景不管申請電機系還是電腦工程都有點尷尬的情況下,F同學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去自修補足一些相關知識。四週過後,當然是非常辛苦的四週,我們趕上了一個我稍微放心進度,有了更清楚的目標,甚至還有時間休整一下來迎接後續的GRE與文件客製化。而之後的發展,就請看看F同學的心路歷程了。
學生心得:
我原本打算大學延畢一年去美國交換,後來因為課程、時間、金錢等等考量而計畫告終,由於時程被打亂,所以我到六月底才開始找留學代辦,但是那時候我還沒有開始準備TOEFL,GRE也只有上過課但沒去考試,只抱著大學GPA的我連選校選系都無法進行,更不用說SOP一個字都還沒有開始寫。經過學長的推薦,我預約了英萊的諮詢。原本我的想法是留在台灣就念電機碩,去美國就念資工碩,但經過與Kevin第一次的初談後便打消了CS的念頭,其一是因為我少了幾門CS的必修課,其二是CS競爭太激烈要申請到排名前面的學校更困難,所以我折衷把準備方向轉向相對比較容易申請的第二志願ECE。初談過後,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準備TOEFL,直到有TOEFL成績9月初的時候才再連絡Kevin並且正式開始合作。
那時候Kevin說大部分的人已經有CV、SOP的初稿了,落後別人一大截的我每天都跑去英萊辦公室報到,然而要無中生有撰寫出這些文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要先了解自己的哪些經歷可以使用,還要了解整個SOP的架構以及各學校所開設的課程,不斷的反思以及查詢資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在Kevin的指導下,透過問卷的形式引領我組織出初步的SOP架構,在每一次的談話中去挖掘我有價值的經歷,並且不斷的挑戰我的想法協助我找尋出最深層的留學動機,有了這些碎片我更容易拼湊出我的SOP,雖然初稿被退稿了好幾次,每一次都有不少的紅字點出我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內容以及邏輯架構,但也正是如此,有了這些小小的齒輪,經過無數次反覆修改,才能組織出一篇完美的SOP。在Kevin耐心的協助下,我只花了28天就把CV以及第一篇SOP完成了(Kevin說這是別人三個月的進度)。
接著就是選校以及針對各個學校去修改SOP,選校的部分我自己一開始是從排名去選,Kevin給了我許多其他資訊,像是學校的專業排名、生活環境、學長姊的風評,並且鼓勵我多試試排名前面的學校,因為Kevin說選那種上了也不會去的保底學校不如不要選,決定了初選名單後,再根據Kevin的專業判斷分類成保底、衝刺跟夢幻學校,依照自己想要申請的間數去調整其中的比例,就結果來說Kevin分析的真的蠻準的,保底全上、衝刺上3間(約40%)、夢幻上1間(20%)。再來是客製化各校SOP,深入了解各校的課程除了讓我更認識學校的資源以及強項,也讓我更認識自己未來的方向,讓我發現除了走純軟體這條路以外也可以往數位IC設計這條路嘗試。
收到CMU的錄取通知是我想都沒想到的,因為我原本以為他會卡我TOEFL寫作的分數(與官網的標準差1分),而且CMU又是電腦方面頂尖的強校,雖然是給我春季入學的offer,但依舊是欣喜若狂、難以置信,也慶幸當時我家人以及Kevin鼓勵我挑戰申請CMU,讓我沒有因為怕申請費丟水溝而放棄,有嘗試就有機會,畢竟申請夢幻學校這條路跟買彩券差不多。雖然申請這段過程不容易,但他也僅僅只是個入場券,真正的挑戰是入學才開始,再次感謝一路上幫助過我的學長、一起奮鬥申請的戰友、幫我寫推薦信的教授、給予我支持的家人以及留學顧問Kevin的協助,讓我在短短的幾個月能夠走完申請的這條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