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特質
修滿該修的學分,考好該考的考試,這都是申請入學最基本的門檻,能夠打動名校的還有這幾種人格特質:
1. 喜歡自我挑戰:您是否在高中時期挑戰AP課程?大學時期挑戰研究所課程?跨系挑戰學程?小小年紀就跨出舒適圈,參與海外志工,或者海外交換學程?面對一個作品不是做完就好,而是絞盡腦汁希望還能更好!
2. 一呼百應的領導力:您領導了什麼?怎麼身體力行?影響了哪些人?影響了多少年?您曾經背負了什麼樣的託付和責任,您的抗壓力如何?尤其長期生活的社區,您做過什麼事情影響到您周圍的人?
3. 不輕言放棄:您的熱情是什麼?為了它,您付出了多少?堅持了多久?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您是怎麼克服然後堅持下來的?回想看看,上一次最親近的人勸你放下的是什麼事?它和夢想有關嗎?
4. 創造力:您有沒有在逆境中成功尋求出路?或在平凡中開創不普通的一條路?或者您有沒有勇氣挑戰權威?證明自己的想法更好?您的創造最後有並沒有變現呢?或者部分實現呢?哪怕還在進行中,您是如何堅持或者修正自己的想法?
5. 決策力:在完美和完整之間尋找平衡,在效率和效果之間尋找平衡,任何一個正確的決策都是有時效性的。面對再好的選擇,遲遲不下決定,也只能將一手好牌爛在手裡。
綜上所述,您有沒有表現出一種先驅者的精神,不斷的打破自己的格局?永遠能為明天設計忙碌的行程,並且實踐他們?您是否有量化的成果放進履歷,找到多位推薦者幫您背書過去的這些事跡,又能在讀書計劃中用以上經驗去佐證您是一個行動力的夢想家?

從海外交換經驗看人格特質
近年,我們不乏看見一些學生是帶著海外交換學生的經驗前來諮詢,雖然這些經驗對於未來研究所留學申請並非必要的條件,但在交換期間若成績表現出色,又能拿到交換學校的教授的推薦信,就可能會是加分的亮點。除了分數和推薦信其他方面還會遇到困難又能克服實現自我成長,也會是申請中diversity essays好素材。
有的同學從一次恐攻意外中觀察到當地人的危機意識,進而思考自己……
有的同學從與不同國家的朋友結伴自助遊中發生的矛盾,進而思考自己……
還有的同學透過參與學伴打分(Peer Evaluation),體驗到課堂中參與度的重要性……
儘管如此,海外交換對於往後申請英語系國家的研究所還是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細節需要注意。
交換的成績重要嗎?
重要。在申請研究所時,校方可能會將你的台灣與國外的成績單合併計算,若在交換期間拿到的成績很不好看,這將會拉低你的GPA。就算將成績分開看,在海外交換的成績也代表著你是否有能力適應國外的學習環境,當校方看到你的成績單時,大概率也會藉由這些成績單評估一位學生是否適合該校、是否有足夠的學習與學術能力,因此顧好交換期間的成績是有利無弊。
交換的成績單要交嗎?如果成績差,可以不交成績單嗎?
在申請研究所時,除了台灣學校的成績單,交換學校的成績單也需要一併附上以供校方查核。若也有將交換經驗寫在履歷上,那就更需要提交成績單與修業證明了。
對於需要抵免學分的學生,可抵免的學分在台灣學校的成績單會呈現抵免/TR的字樣,雖不會直接顯示交換修課的成績,但是從交換學校的成績單還是會看到成績的。對於不缺學分且無須抵免學分的學生,也同樣需要提交交換的成績單。
不論你遇到的是哪種情形,如果因為交換的成績不好而想要透過不提交成績單來隱藏這段經歷,履歷少了交換經驗的亮點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解釋畢業學分從何而來、這段空白的時光都做了甚麼事。如果最後被發現學經歷與檢附文件不確實,被取消學籍、留下污點也是很有可能的,因此奉勸所有學生在申請研究所的流程中還是以誠實為上。
當遇到研究所要求或是需要進行WES成績認證而必須寄送彌封的紙本成績單,這個環節對於在非英語系國家交換的學生而言可能會遇到兩大問題:
1. 學校不提供英文文件
首並非所有的學校都願意出具英文版的成績單;曾有學生在申請美國研究所時向日本或法國等交換學校索要英文成績單與修業證書遭到拒絕,並表示他們僅提供原文文件而不另外提供英文版。這導致學生無法寄送英文版成績單給研究所,也無法順利進行WES成績認證(WES僅收英文版文件),學生需要額外花心力與時間另尋機構翻譯成績單並公證。
2. 學校不提供紙本或多份成績單
曾有學生需要寄送成績單給多間學校與WES,但交換學校僅提供連結或QRcode要學生自行下載文件,不提供學校官方彌封與寄送成績單的服務,甚至有些表明他們只願意核發一次正式的紙本正式成績單,這對於要申請數間研究所的學生來說,可謂是噩夢一場。
關於Open-minded:
我們常說“Open-minded”也是一種人格特質,也是國外學校希望在申請中看到的。有學生問我:怎麼才能讓學校覺得我擁有這種特質啊?
這個其實很抽象,我們問學生:你覺得要申請到什麼樣的學校才願意出國唸書呢?
答:要比XX大學的排名高,我才要去念,不然我就考XX大學的研究所就好了。
問:那世界上有那麼多排名,你要用什麼去定義排名高低?
……
問:如果出國的收穫只是一個排名,或者只有書本上的東西,那是不是一個Online學位,但是畢業證書上看不出來是online就能滿足你的要求呢?
……
不是學生沒有回答,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回答。 而這篇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討論排名。
用成績單和畢業證書來證明自己收穫到hard skills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磨練獨立思考,獨立決策,自學,時間管理,自我約束,溝通等soft skills。這些都是不能靠一個排名來衡量的價值。
有時候我們生活在舒適圈太久,會有太多的理所當然,而面對一點點和預設不一樣的地方,就容易“大驚小怪”。出國唸書就是一個強迫自己離開舒適圈的機會,培養自己用多維角度去思考問題,獨立面對突發事件,挑戰各種認知底線,並且學會尊重這些“不同”的存在。
您苦讀了幾天的paper,卻在團體討論中怯於開口表達;另一位口若懸河的學生卻引得大家的側目,您會因為他的發言空洞無物而心理不平衡,還是回頭苦練口說,熱切期待下一次討論。
其實我相信“open-mined”有很多表徵,也曾有學生討論自傳時,提到他覺得很平凡,沒有什麼特別的。我們隨便聊了幾句,他提到他去了很多國家旅行。我就問到他有沒有特別感受,他說沒覺得有什麼不同。我又問他去了哪些地方,他說大約70-80個國家吧。震驚過後,我馬上想到,正是因為這樣的經驗他才見怪不怪。而除了這些旅行經驗,他還有拿過國際比賽金牌,他看到永遠不是自己有多麼特別,而是覺得還有更多人比他特別。
很感謝工作的原因,可以認識很多各種不同“open-mined”的學生。在與他們的合作中,學習到很多。“open-mined”也只是我們討論的其中一個特質,還有很多不同特色的人格特質。發掘他們的特色帶來的挑戰,和教學相長帶來的收穫是我們願意繼續投入這份工作的原動力。
關於人格特質的挖掘,我們能做什麼?
以下是來自成功申請者的心得:
在我申請過程中,我發現學校非常注重Diversity(有些學校甚至以Essay的方式要你論述自己如何帶給學習環境多樣性),一開始還覺得奇怪,後來才發現這是台美教育環境的差異。台灣教育環境對於理想學生的期待大多侷限在學術表現(所以考試一直是升學的主要管道),但對於美國學校來說,他們期待各式各樣不同的人,對他們而言,好學生沒有特定的樣子,第一名是好,創業失敗也可能是好,重點不是你來自哪裡,你經歷過什麼,而是你的經歷如何塑造你的與眾不同。
因此,我認為好的顧問在幫助你寫SOP和Essay時,不應該只是把你塑造成成績很好,勤學刻苦的形象,因為大多數台灣學生的形象都是如此這般,這不足以說明你的與眾不同,相反地,我認為好顧問應該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經歷,找到經歷如何成就你的獨特,還有你的獨特如何讓你成為學程好的候選人。
英萊顧問在協助我撰寫SOP、Essay的時候就是如此,從一張白紙開始,我習慣用一些正面的形容詞包裝自己,他會要求我以具體的故事去體現形容詞本身的意義,並要求我思考這樣的經歷和其他人類似的經歷的差別在哪裡,有時候,問題不是我沒有對應的經歷,而是我無法憑空記憶起那些故事,顧問則會和我分享他以前學生的故事,以此勾出我的故事。
我的顧問是一個邏輯性非常強的人,也一直站在美國學校的角度審視我的寫作,所以會點出很多邏輯上的盲點,或者點出對我來說很有說服力,但當他站在美國學校的立場,覺得不夠強力的敘述,我覺得這些都是英萊可以提供給我,網路上的文章無法取代的服務。他做的不是美化我的形象,而是讓我的形象在這些文字裡更鮮明更有深度。這樣的體驗,已經超出申請學校的層次,而應該說是,學習如何寫出一篇邏輯貫穿且吸引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