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質
修滿該修的學分,考好該考的考試,這都是申請入學最基本的門檻,能夠打動名校的還有這幾種人格特質:
1. 喜歡自我挑戰:您是否在高中時期挑戰AP課程?大學時期挑戰研究所課程?跨系挑戰學程?面對一個作品不是做完就好,而是絞盡腦汁希望還能更好!
2. 一呼百應的領導力:您領導了什麼?怎麼身體力行?影響了哪些人?影響了多少年?您曾經背負了什麼樣的託付和責任,您的抗壓力如何?
3. 不輕言放棄:您的熱情是什麼?為了它,您付出了多少?堅持了多久?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您是怎麼克服然後堅持下來的?
4. 創造力:您有沒有在逆境中成功尋求出路?或在平凡中開創不普通的一條路?或者您有沒有勇氣挑戰權威?證明自己的想法更好?
5. 決策力:在完美和完整之間尋找平衡,在效率和效果之間尋找平衡,任何一個正確的決策都是有時效性的。面對再好的選擇,遲遲不下決定,也只能將一手好牌爛在手裡。
綜上所述,您有沒有表現出一種先驅者的精神,不斷的打破自己的格局?永遠能為明天設計忙碌的行程,並且實踐他們?您是否有量化的成果放進履歷,找到多位推薦者幫您背書過去的這些事跡,又能在讀書計劃中用以上經驗去佐證您是一個行動力的夢想家?
關於Open-minded:
我們常說“Open-minded”也是一種人格特質,也是國外學校希望在申請中看到的。有學生問我:怎麼才能讓學校覺得我擁有這種特質啊?
這個其實很抽象,我們問學生:你覺得要申請到什麼樣的學校才願意出國唸書呢?
答:要比XX大學的排名高,我才要去念,不然我就考XX大學的研究所就好了。
問:那世界上有那麼多排名,你要用什麼去定義排名高低?
……
問:如果出國的收穫只是一個排名,或者只有書本上的東西,那是不是一個Online學位,但是畢業證書上看不出來是online就能滿足你的要求呢?
……
不是學生沒有回答,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回答。 而這篇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討論排名。
用成績單和畢業證書來證明自己收穫到hard skills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磨練獨立思考,獨立決策,自學,時間管理,自我約束,溝通等soft skills。這些都是不能靠一個排名來衡量的價值。
有時候我們生活在舒適圈太久,會有太多的理所當然,而面對一點點和預設不一樣的地方,就容易“大驚小怪”。出國唸書就是一個強迫自己離開舒適圈的機會,培養自己用多維角度去思考問題,獨立面對突發事件,挑戰各種認知底線,並且學會尊重這些“不同”的存在。
您苦讀了幾天的paper,卻在團體討論中怯於開口表達;另一位口若懸河的學生卻引得大家的側目,您會因為他的發言空洞無物而心理不平衡,還是回頭苦練口說,熱切期待下一次討論。
其實我相信“open-mined”有很多表徵,也曾有學生討論自傳時,提到他覺得很平凡,沒有什麼特別的。我們隨便聊了幾句,他提到他去了很多國家旅行。我就問到他有沒有特別感受,他說沒覺得有什麼不同。我又問他去了哪些地方,他說大約70-80個國家吧。震驚過後,我馬上想到,正是因為這樣的經驗他才見怪不怪。而除了這些旅行經驗,他還有拿過國際比賽金牌,他看到永遠不是自己有多麼特別,而是覺得還有更多人比他特別。
很感謝工作的原因,可以認識很多各種不同“open-mined”的學生。在與他們的合作中,學習到很多。“open-mined”也只是我們討論的其中一個特質,還有很多不同特色的人格特質。發掘他們的特色帶來的挑戰,和教學相長帶來的收穫是我們願意繼續投入這份工作的原動力。
關於人格特質的挖掘,我們能做什麼?
以下是來自成功申請者的心得:
在我申請過程中,我發現學校非常注重Diversity(有些學校甚至以Essay的方式要你論述自己如何帶給學習環境多樣性),一開始還覺得奇怪,後來才發現這是台美教育環境的差異。台灣教育環境對於理想學生的期待大多侷限在學術表現(所以考試一直是升學的主要管道),但對於美國學校來說,他們期待各式各樣不同的人,對他們而言,好學生沒有特定的樣子,第一名是好,創業失敗也可能是好,重點不是你來自哪裡,你經歷過什麼,而是你的經歷如何塑造你的與眾不同。
因此,我認為好的顧問在幫助你寫SOP和Essay時,不應該只是把你塑造成成績很好,勤學刻苦的形象,因為大多數台灣學生的形象都是如此這般,這不足以說明你的與眾不同,相反地,我認為好顧問應該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經歷,找到經歷如何成就你的獨特,還有你的獨特如何讓你成為學程好的候選人。
英萊顧問在協助我撰寫SOP、Essay的時候就是如此,從一張白紙開始,我習慣用一些正面的形容詞包裝自己,他會要求我以具體的故事去體現形容詞本身的意義,並要求我思考這樣的經歷和其他人類似的經歷的差別在哪裡,有時候,問題不是我沒有對應的經歷,而是我無法憑空記憶起那些故事,顧問則會和我分享他以前學生的故事,以此勾出我的故事。
我的顧問是一個邏輯性非常強的人,也一直站在美國學校的角度審視我的寫作,所以會點出很多邏輯上的盲點,或者點出對我來說很有說服力,但當他站在美國學校的立場,覺得不夠強力的敘述,我覺得這些都是英萊可以提供給我,網路上的文章無法取代的服務。他做的不是美化我的形象,而是讓我的形象在這些文字裡更鮮明更有深度。這樣的體驗,已經超出申請學校的層次,而應該說是,學習如何寫出一篇邏輯貫穿且吸引人的文章。